破壁前沿,赋能发展!山东四位科技工作者讲述攻坚克难的创新故事

2025-07-04 文/张媛媛 马艺珂(实习生) From:

编辑导读:

7月3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省”科技人才系列记者见面会,4位科技工作者围绕“厚植创新沃土,勇攀科技高峰”主题,讲述他们科技探索、攻关克难的创新故事。

7月3日,山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矢志创新发展建设科技强省”科技人才系列记者见面会,4位科技工作者围绕“厚植创新沃土,勇攀科技高峰”主题,讲述他们科技探索、攻关克难的创新故事。

张海霞:破壁5G工业“最后一公里”

山东大学智能通信技术研究院院长张海霞和团队的研究重点集中于大规模天线技术、无线资源优化管理等方面,其研发成果已服务海尔空调智能制造、支撑海信亿级用户视频服务系统,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10亿元,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等20余项奖励。张海霞个人先后获得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获评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为缓解工业环境下通信信号差的难题,张海霞带领团队持续攻坚工业场景下电磁传播底层模型、分析传统方法短板、重构算法内核,在保证复杂电磁环境下对信道精准估计的同时,将信道估计开销降低了近一半。此外,团队还研发工业需求导向的数据压缩聚合技术,在源头上降低传输数据量,并针对工业序贯过程的时空强耦合特性,提出了基于空时双域业务需求预测模型。

张海霞团队研发的面向工业物联网的5G关键技术,其核心价值在于借助无线通信链路打通传统产业数智化升级的“最后一公里”。通过构建低时延、高可靠、大连接的工业物联网,实现工厂内部全要素、全流程的数字化互联互通,确保5G网络能够真正可靠地承载工业控制、实时数据传感等核心应用。当前,张海霞团队已形成一套可复制、可移植的解决方案。通过5G与工业的深度融合,将有力推动山东构建起万物互联、智能协同的未来工厂新范式,助力山东省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

史宏达:海能点亮海岛,破浪攻坚

中国海洋大学教授、山东省海洋工程重点实验室主任史宏达自2008年起带领团队投身海洋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研究,亲历我国海洋能技术从实验室研究迈向工程应用的跨越式发展。

史宏达团队聚焦波浪能高效捕获与稳定转换等国际前沿,突破“宽谱俘能、高效转换、稳定供电”等关键技术瓶颈,研制出适应我国海况的系列化波浪能原型装置,为辽阔海域就地取能开辟了自主创新路径。相关技术服务于海上通信、海岛民生等领域,累计创造经济效益超4亿元,获山东省技术发明一等奖。史宏达本人领衔获得“全国高校黄大年式教师团队”称号,入选山东省泰山学者特聘教授,团队3人入选国家高层次人才支持计划。

针对远离大陆海岛供电难题,史宏达团队提出“海能海用、就地取能、多能互补、独立供电”理念,2012年在青岛斋堂岛启动北方首个海洋能示范基地建设。2014年1月15日,团队在恶劣海况下成功投放自主研发的“10kW级组合型振荡浮子波能发电装置”,解决了传统设备“小浪不发电、大浪易损坏”的瓶颈。

史宏达表示,未来波浪能技术将向大型规模化与小型专精化发展,支撑远海岛礁供电、深海养殖等场景,保障海洋浮标等设备供电,还可与风能、太阳能耦合提升能效。他说,团队将继续深耕,为国家能源事业和山东科技强省建设贡献力量。

辛国胜:攻关甘薯育种,创农富良种

烟台市农科院副院长辛国胜主要从事甘薯遗传育种、脱毒及栽培技术研究。29年来,他带领团队攻克10余项技术难题,研发出多项关键技术。工作至今,辛国胜获授权专利15项,发表著作1部、论文40余篇,斩获省部级成果6项、市级成果7项。

辛国胜介绍,选育优质、高产、多抗甘薯品种是团队的主要攻关方向。团队2005年获得烟薯25的株系后,经过反复的鉴定、评价工作,2012年通过山东省审定和国家鉴定,正式命名为烟薯25,随后在全国范围内迅速掀起一阵食用甘薯热潮,引领了甘薯产业的发展,被大众称为“烤薯界的爱马仕”,由此诞生了一批真正的农民百万富翁,也为我国种植业结构调整、乡村振兴发挥出积极作用。

接下来,辛国胜团队将围绕淀粉型甘薯品种存在高产、高淀粉率、淀粉品质难以兼顾等产业短板进行研究,力争选育一个高淀粉、淀粉黏度高、高产、抗病的好品种,让种植者受益、加工企业受益、消费者满意,为我国农业产业振兴发挥好作用。

王琪超:领航激光雷达多领域应用

青岛镭测创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琪超及其团队重点关注的是高光谱分辨率激光雷达领域。

王琪超介绍,在风电领域,激光雷达技术能够助力海上和陆上风电场前期勘测,大幅压缩建设成本;在航空安全领域,能够为民航机场等提供实时的低空风切变预警和飞机尾涡探测,保障航班起降安全,提升通行效率;在气象领域,服务全国气象激光雷达观测网建设,助力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提升;在环境领域,实现大气污染物定量监测及输运通量分析,服务城市及工业园区污染溯源。

目前,王琪超团队已成功掌握激光雷达关键光学、电子学不同器件及核心算法能力,在保证性能国际领先的前提下将成本大幅降低,解决了长期以来高端激光雷达器件依靠进口的“卡脖子”难题。

展望未来,王琪超表示企业将持续加大研发投入,进一步加强核心器件及技术的研发,实现相关产品的小型化、低功耗、多平台搭载、多参数探测、多领域服务能力,响应国家战略,着重在低空经济、新能源等代表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发力,践行科创企业服务国家发展大局的使命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