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亮相山东美术馆

2021-06-03 文/李潇雨 From:本站

编辑导读:

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评价,孙博文纵横其笔,泼放其墨,明艳其色,寓乡间情趣,渐出自家风神。

  6月6日,淋漓华章——孙博文艺术展将亮相山东美术馆,将持续至6月17日。本次展览由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范迪安和山东美术馆馆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望担任策展人,共展出孙博文先生中国画作品约60幅。

 


  1938年出生在山东莱阳的孙博文,自少年时代便亲历家国河山惨遭践踏的民族危难。其父孙玉蓉一生戎马生涯,曾加入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敌后武工队,后参加八路军随许世友麾下的华野九纵部队征战沙场保家卫国,解放战争胜利后又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其母吕瑞芝出身商贾之家,能诗文善书画。孙博文从小生长之地西富山村因依傍山体圆秀的富山而得名,五龙河水从山下浩荡湍急地流过,滋润了这个胶东的小山村。
  20世纪60年代求学于山东艺术学院期间,孙博文师从关友声、黑伯龙、王企华等画家研习中西画法,锤炼积淀了笔墨基础。1963年毕业后,出身于军旅革命家庭的他主动要求去沂蒙老区,被分配在莒南县文化馆工作,体验感受沂蒙山区生活的素朴与艰苦,直到1978年调回故乡莱阳文化馆,并在此期间拜学于写意花鸟画大家崔子范门下。这是孙博文艺术生涯中的关键瞬间,崔子范的简笔大写意花鸟画风对于他日后的创作产生了至关重要的影响。

 


  中国美术家协会美术理论委员会主任、《美术》杂志社社长兼主编尚辉,曾就孙博文师承与艺术特征的内在关系进行深入解读。他认为,孙博文虽毕业于山东艺术学院,但其早期山水画教育来自黑伯龙和关友声,两者属于上海美专山水画体系,对孙博文有着更为深远的影响。2000年前后,孙博文的山水画开始以泼彩为主,这种写彩方式与朱屺瞻晚年的中国画探索存在紧密联系。他吸收了刘海粟山水画中的泼彩成分与拙朴用笔,并通过朱屺瞻式的金石用笔使作品更为厚重和豪放,这也是孙博文晚年最鲜明的艺术特征。
  孙博文最难能可贵的,是在创作中坚持思想性、艺术性相统一,坚持内容为王、创意致胜,提高文艺原创能力,在探索中突破超越,在融合中出新出彩,着力增强画作的吸引力、感染力。
  故乡的四时山水与风物人情伴随着孙博文的生活和成长,更是他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恬静俊美的自然环境造就了他的艺术志趣,也为他营造了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自幼的生长环境与家学的耳濡目染,使得孙博文在日后的中国画创作中获得一份天然的灵性,也体现为一种暗含于心的文化修养,形成了他不拘一格、尽抒胸臆的艺术性情。
  多年时间里,孙博文在山水画领域进行了创造性的革新和发展,既有传统的来路,又兼取西方绘画中益于表现的方式,凝结为具有显著个人特点的彩墨山水画风格。

 


  孙博文的题画诗既点题了画面立意,又使诗情画意相得益彰,丰富了作品的形式语言,也构成了中国画特有的艺术美感。他的书法、治印也融汇贯通,与画面交融互生,豪迈的书法风格与放笔挥洒的画面意境相辅相成,充满超脱朴华的意趣。
  著名美术史论家、中国美术馆研究员刘曦林评价,孙博文纵横其笔,泼放其墨,明艳其色,寓乡间情趣,渐出自家风神。于山水,上承古贤,近参关友声老师之凝厚笔法,旁取张大千泼墨泼彩之灵韵,亦有独创意境。
  无论是鸿篇巨制,还是册页小品,孙博文的作品都给人以赞颂祖国山河的盎然美感,洋溢着蓬勃的时代生机。
  在他艺术醇熟时期创作的山水画作品,更是运用大面积的色彩渲染,与墨色交融呼应,浑然一体,使得画面具有墨彩淋漓的苍润之态,充分传达了民族精神内涵与时代风貌,形成了他为祖国山河立传的独特审美道路。
  中央美术学院院长、中国美术家协会主席范迪安对孙博文的绘画艺术,有极高的评价。他说:“孙博文的艺术透露出蓬勃的时代文化生机,也呈现出歌咏自然、舒心畅意的艺术情怀,蕴含着齐鲁艺术精神,对中国画大写意传统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的艺术具有鲜明的革新意识和时代面貌,具有师法造化和物化于心并重的特征,其艺术图景是一种淋漓挥洒的自然华章,他以诗意的画境进行古与今、中与西的交融,达到自然造化与精神世界的交织,在中国山水画的发展进程中彰显出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艺术新路。”
  山东美术馆馆长、省美术家协会主席张望则表示:“关于孙博文画中那种齐鲁人性格的特质,我看更多的还是他开放的格局和质朴勤勉的精神。我想其中的一种家国天下的责任意识也充盈于其间,使得他的画充满了健康奋进大气的状态,这种状态也是那个时代所呼唤的一种精神。”

 

微信扫一扫,移动端继续阅读